2018年首届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由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议题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本届研究生学术论坛自10月中旬正式启动以来,吸引了众多高校高等教育学专业和相关高等教育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硕士生等的广泛关注和踊跃参与,共计收到204篇会议投稿论文。为把本次论坛打造成一场高规格、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研究生学术切磋和交流盛宴,大会会务组秉持公平、公正、客观以及质量为本的基本原则,联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众多师生组成评审委员会,以小组匿名的形式,通过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环节的严格评审,最终遴选出40篇拟获奖论文。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5篇,优秀奖10篇,现将具体的拟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奖项 | 作者 | 学校 | 编号 | 论文题目 |
一 等 奖 | 金红昊 | 北京大学 | 100 | 学业辅导对高校学困生的干预成效研究 |
吴永源 | 华中科技大学 | 181 | “拔尖计划”学生的学业成就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
施悦琪 | 南京大学 | 124 | 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与学科建设关系初探——基于2015年卡内基分类数据库的分析 | |
黄巨臣 | 厦门大学 | 37 | 当代高等教育研究范式转型及其突破路径——基于“问题—主体—方法”框架的分析 | |
王胜兰 | 华南师范大学 | 197 | 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演进与转向——学科范式转移的视角 | |
二 等 奖 | 杜郑丽 | 华中科技大学 | 114 | 课程考核与反馈在不同学科下对本科生学习效果的差异性影响的研究——以H大学为例 |
刁瑜 | 厦门大学 | 69 | 欧盟资格框架下的比利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基于专业课程设计的视角 | |
石琦琪 | 云南师范大学 | 187 |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1999-2018年37种教育学核心期刊数据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
宋亚峰 | 天津大学 | 44 | 我国教育研究的主题透视与演进逻辑——基于2006-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的量化分析 | |
麦艳航 | 西北师范大学 | 151 | 消费者行为视角下东盟留学生跨境教育预期目标、体验和收益的研究——基于广西高校东盟留学生调查与分析 | |
刘强 | 厦门大学 | 122 | 面向高等教育实践的知识生产:中国高等教育学的本土建构——有关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研究述评 | |
刘艳春 | 南京师范大学 | 193 | 学科分类体系下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 | |
陈东阳 | 北京大学 | 55 | 挑战与转型:来华留学教育发展模式探究 | |
李周珊 | 贵州师范大学 | 56 | 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构建:动因、困境与对策 | |
陈琴 | 西南大学 | 49 |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胜任力教育的价值导向与构建路径 | |
三 等 奖 | 鲁梦琪 | 华中科技大学 | 21 | 英国教学卓越框架(TEF)的评价标准及其启示 |
赵智兴 | 中国矿业大学 | 46 | 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依据、困境与路径 | |
邵褚楚 | 江苏师范大学 | 26 |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 |
侯浩翔 | 华东师范大学 | 189 | 人工智能视阈下高校治理的技术功用与困境突破 | |
王佩佩 | 苏州大学 | 192 | 基于教育学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分析 | |
李威 | 陕西师范大学 | 196 | 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的反思与转型 | |
张国平 | 上海师范大学 | 198 | 美国大学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思考 | |
罗桂 | 武汉理工大学 | 23 | 技术开放与伦理守制:大数据时代的研究生个性化教育 | |
杨蕾 | 华南师范大学 | 162 | 后发展视野下世界一流大学的赶超路径研究 | |
仲彦鹏 | 宁波大学 | 32 | 大学教师科研公共性的式微与提振——基于科塞社会冲突理论 | |
郭书剑 | 南京师范大学 | 31 | 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知识生产的制度化及其挑战 | |
王凯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103 | 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定位与高校教师招聘标准间的冲突研究——基于A省26所公立高校人才招聘启事的分析 | |
鞠法胜 | 郑州大学 | 54 | “以生为本”和“专业化、可持续管理”——从斯坦福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理念洞察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变革 | |
郭荣 | 西安外国语大学 | 202 | 转向与回归: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对CSSCI数据库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 |
张庆晓 | 武汉大学 | 66 | 双一流建设的逻辑、困境及破解 | |
优 秀 奖 | 张珍 | 南京邮电大学 | 126 | 学科规训视域下的学科建设研究——以“国立中央大学”为例 |
闫丽霞 | 苏州大学 | 134 | 复杂转向:一流学科生长路径探讨 | |
潘梦君 | 浙江师范大学 | 154 | 一流学科教师科研合作中知识共享冲突的反思与机制改善 | |
孙忆楠 | 中国地质大学 | 14 | 美国一流大学卡内基梅隆战略规划借鉴研究 | |
范秋艳 | 天津大学 | 135 | 就业导向的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理念、实践与逻辑变迁 | |
陆娇 | 贵州师范大学 | 77 | 新加坡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以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为例 | |
李昕照 | 华东师范大学 | 81 | 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路径及其启示 | |
李雄 | 云南大学 | 159 | 张楚廷高等教育生命论哲学的建构及其方法论意义 | |
贺静霞 | 武汉大学 | 2 | 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塑与优化 | |
郭瑞 | 天津大学 | 42 | 鲁汶大学多主体协同培养博士生路径、特征研究 |
热忱欢迎来自全国各兄弟院校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代表如期前来参会交流,进而能够利用这一学术平台荡涤思想,拓宽视野,共话高教。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8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