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崔延强教授

高校评价体系应该是宏观且全面的办学评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构成了高校的四大核心职能,这些职能是否需要评价,以及高校评价是针对整体还是某些核心要素,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02 张斌贤教授

评价应运用宏观视角,目的在于促进改进和建设。评价的关键在于识别哪些问题可以通过评价得到解决,或有助于解决,以及评价的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实际意义。评价不可能包罗所有办学细节。更为重要的是,评价仅用于区分优劣是不够的,应引导高校走向正确的办学方向。评价标准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脱节,成为教师的负担,这一点亟须改进。
03 卢晓中教授

高校评价很重要的一点是评价主体,主体不一样,技术路线就不一样,要明确是单个评价主体还是多评价主体。评价一定要做到合理分类,确定好分类的标准之后再进行指标体系的建立。怎么让“分类改革”“分类评价改革”和“分类发展”有机结合、一体发展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04 黄斌教授

评估是舶来品,评价体系、方式和习惯多是国外首先建立。鉴于此,必须认识到中国的评价标准与国外存在差异。因此,首要任务是明确评价的政治目标,这或许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中国特色。需要在评价体系中融入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目标。其次,必须考虑评估过程中是否会导致资源浪费。目前,高校的数据库已经相当全面,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将行政数据整合进评估体系中,避免每次评估改革时都重新构建一套全新的评价体系,从而避免重复劳动和不必要的大张旗鼓的改革活动。还有管办评分离的问题,尽管目前这一议题不再被频繁提及,但在进行评估时,仍需警惕避免将这三者混淆。
05 李均教授

2020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评价改革方案,评价维度逐步增多,评价体系日益丰富。这可能导致政府行政管理与高校办学之间出现某些矛盾。要深入分析这些矛盾,包括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着手展开研究。应重视分类评价,建立分类评价制度。目前高校评价分类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尤其是分类指标与高校办学定位的匹配性不高。
06 陈廷柱教授

中国高校评价体系是一个用于衡量和评估高等教育的系统,它不仅包括对高校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还包括学生评价等各方面。在构建高校评价体系时,必须明确其边界、目标和目的,做好分类设计。本课题研究还要考虑立场问题。如果仅从学校、学院、教师或学生角度考虑,可能出现定位不当问题。应多从政府的角度来审视,做好高校评价体系建构。
07 王建华教授

从理论上讲,评价极其复杂且难以实施,但人们仍在尝试。高校评价是针对整个学校组织的评价,而高校教育评价则是针对人才培养的评价。高校评价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评价,而非针对其单一职能的评价。分类评价是必要的,应避免用单一标准衡量所有高校。分类不宜过于细,不恰当的评价可能成为束缚高校发展的枷锁。
08 鲍威教授

梳理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正确理解不同类型评价之间的逻辑关系。评价的指向性、科学性、精准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应当受到重视。作为学者,希望未来能构建一个促进中国学术良性发展的高校评价体系。
09 赵婷婷教授

评价不仅有学理的问题,更多的是现实的问题。评价不仅是评价高校的工具,更是政府管理高校的重要手段。当前评价体系构建面临若干挑战,评价项目繁多,评价体系存在冲突和重复现象等。构建评价体系需要先梳理现实中评价面临的种种冲突与矛盾,然后确定改进的重点。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政府评价的方式和重点应有所不同。
10 郭建鹏教授

在学术上提出一百个问题可能不及解决一个问题来得有价值。高校评价研究必须关注可操作性,并对评价的复杂性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操作的具体要求。评价指标繁多,应对关键指标进行筛选。
11 吴薇教授

在高校评价研究中要重视几对关键概念,包括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状、宏观与微观。从比较维度看,首先需要考虑历史与未来,其次是借鉴国际评价经验,深入研究特定国家高校评价及其演变。例如,关于欧洲国家高校评价与改革研究,应通过细致的资料整理,在清晰地了解欧洲国家高校评价之后,与中国高校评价进行比较分析,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性结论。
12 刘振天教授

评价需要考虑高校内外多种因素,包括教师、教学、学生,等等。评价的形式也很多,听课、评课制度,教学顾问、督导考察,包括学生考试,都是评价。评价体系的内涵应当明确其定义,其建构应有一个发展性过程,需要根据新时代的需求,包括新概念和新目标的建构。评价改革必须基于实践开展理论建构,这样建构的体系才是合理的。
(文字:谭子妍 图片:王汭晴 整理: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