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王洪才教授课题组深入厦门大学开展优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案例调研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25-04-21

为深化福建省高校优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典型案例的研究,进一步总结提炼人才培养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王洪才教授课题组于2025年4月14日至4月18日,深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研究院、化学化工学院、海洋与地球学院、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与师生代表、学科带头人展开深层次多维度研讨,系统挖掘各院系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实践与典型经验。

在生命科学学院,课题组围绕“生命科学健康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调研。副院长李勤喜教授在座谈会上介绍,学院依托国家生物学拔尖计划2.0基地和博伊特勒书院,构建起两级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多措并举引进国际一流的师资,大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教育研究院的调研活动则以“博士生调研团”为焦点。课题组对部分博士生进行了访谈,博士生普遍认为,在实际调研中感受高等教育实践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该模式中“理论—实践—理论”的闭环设计也有效破解了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脱节的难题。

在化学化工学院,课题组与“团簇化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骨干成员座谈,听取郑兰荪院士的育人理念、人才培养特色以及人才培养成效等的详细介绍,并就团队“传帮带”文化及人才培养相关议题对案例典型人物、优秀学生代表等进行了访谈。随后,团队参观了化学教学实验中心,深入了解实验中心的设施配置、教学科研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在海洋与地球学院,课题组聚焦案例中呈现的特色亮点和典型做法,特别关注海洋学科在拔尖人才培养上的跨学科行动,并与专业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学生代表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以期为高校培养优秀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参考与借鉴。

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在民间历史文献与历史人类学人才培养上倡导“回到历史现场”实践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密集的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田野调查,收集现存民间历史文献,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理解文字传统,“讲好中国故事”。“回到历史现场”不仅是方法,更是价值观的传递。此外,学院还引进数据库技术和数字人文学方法,开展数字人文学的创新性研究。课题组认为,该案例的“文献—田野—数字”三位一体模式为人文学科拔尖培养提供了新范式。

拔尖人才培育不是“标准”的。此次调研不仅呈现了厦大各院系在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图谱,更揭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层逻辑——唯有尊重学科特质、融通理论与实践,才能激活人才的内生动力。

(文字:郑雅倩 图片:课题组成员)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