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上午,第130期厦门大学高教讲座在教研院201会议室开讲,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举办者、理事长曹勇安教授作《应用型课程建设原则、方法、评价》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刘振天教授主持,潘先生、陈武元教授及本院部分教师、博硕士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曹教授提出了高等教育就是专业教育,要培养高阶认知能力,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等观点,并通过对中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对比分析,提出要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实践开发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课程。接着,曹教授以“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课程是什么”等问题为主线,阐述了自身办学实践所秉承的教育理念。在论及我国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演变时,曹教授穿插介绍了“课程”“课堂”“课业”“课点”等概念。而在介绍学科课程体系、学科导向课程体系、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学徒课程体系这四种模式的基础上,曹教授强调,德国的校企双元制是“学科体系+经验传递”,而我国校企双元育人是“学科导向+行动导向”,因而不能盲目照搬。最后,曹教授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案例等四个角度深入阐释了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课程建设实践,并总结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这一感悟,认为观念和制度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前提和保障,当前我国的课程建设者与研究者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结合理论与实际来办教育。
曹教授的报告引发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同学们就“高职和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创业型大学校长应具备哪些素质”、“如何开发人文社科类课程”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疑问,曹教授也一一耐心作答。讲座尾声,潘先生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点评。潘先生真诚地向曹教授表达了感谢,并对此次汇报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本次报告体现出中外结合、逻辑严密、讲解生动、内容翔实等特点,为我们研究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素材。
(供稿人:2019硕 苏瑞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