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43年院庆学术周系列活动:院友论坛(二)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21-05-21

2021年5月20日上午,我院杰出院友、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小强教授基于他在“学科”领域的研究耕耘以及长期担任行政领导的切身体悟,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从自由的学科建设走向有组织的学科建设——知识转型背景下一流学科建设的转向》的报告。本场院友论坛由别敦荣院长主持,院内外近200名师生、院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本次论坛。

报告伊始,刘小强教授深情回顾了自己与厦大教研院的16载情缘,他提到自己2005-2008年间就读于厦大,但毕业13年来仍始终感觉自己从没离开过厦大,时刻关注厦大及教研院的各项动态,并向学院邀请他来参加院庆学术周表示感谢。在正式报告中,刘小强教授首先指出20世纪最后25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着重大意义,该时期肇始于西方发达国家地区所发生的知识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知识生产模式发生全面深刻的转型。其次,刘小强教授认为知识转型背景下,学科建设被认为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地推动学科发展的过程,学者完全遵循“学术自由”去实现学科的野蛮发展模式已然难以为继;再次,刘小强教授提出当前一流学科建设处于内外双重约束之中,一流学科不可能完全是学术自由原则下的自由学科,而应该是同时外部兼顾多方利益、内部协调合作的有组织学科;基于这一认识,刘小强教授做出以下论断:一流学科建设绝对不再只是学术自由的纯粹学术事务,而应该是有组织、有目的、有意识的行政管理事务,因此一流学科及其建设均要从“自由的”走向“有组织的”。

刘小强教授的报告逻辑严密、论据详实、讲解生动,融汇了他长期对科学社会学、科学政策、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实务的研究、实践与思考,且因学科建设话题与在场师生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因而激起了在场师生的热烈反应。大家纷纷就“过度注重学科建设是否会忽视人才培养”、“国家的学术政策导向能否有效激励基础研究”、“学科建设的有组织限度在哪”等问题,刘小强教授耐心倾听并一一给予解答。

总结环节,潘懋元先生肯定了刘小强教授的报告,认为刘小强教授的长期行政领导经历,助益他能将学术研究置于社会现实情境中思考问题。别敦荣教授认为刘小强教授的报告很有深度且充满辩证色彩,对我们思考学科建设问题具有很强启发性,并期盼刘教授常回院看看。历时一个半小时,本次院友论坛圆满结束。

院庆是师生与院友的共同节日。我院建院43年以来,统共培养出1085名毕业生,其中教育学博士326人、硕士759人,这些院友广泛分布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领域,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据悉,本次院庆学术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建华教授、江西省副厅长刘小强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赵婷婷教授等院友专程返院与师生开展深入交流,同时还有许多院友云上参会,共襄盛举,庆贺厦大教研院43岁生日。

院友名片:刘小强,男,1977年出生,中共党员,江西湖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生毕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历任江西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图书馆馆长、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教务处处长、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南昌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第三、四届“教育督导评估专家”,曾任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现任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

供稿:赵祥辉

图片:蒋晓蝶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