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领导、各位兄弟单位、老师们、院友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在这里主要想表达以下几点内容。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在中国高等教育学发展进程中的确创造过几个“第一”,包括第一个以高等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主编了第一部高等教育学著作、第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等。但是,绝不是“唯一”。实际上,我们的兄弟单位也取得了诸多“第一”或领先。譬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高等教育经济学全国第一,华中科技大学把“院校研究”引进国内并大力推广,促进全国许多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找到应有的发展定位;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教育研究机构也取得了许多全国领先的成就。“第一”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也就是说,大家都应该努力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但是不要成为“唯一”。“第一”意指领先的、有生命力的;“唯一”则是“孤家寡人”,看不到发展前途。“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前,高等教育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有许多新的研究问题,需要大家协作共同予以解决,而不是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
首先是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已经进入学校教育领域。一个虚拟世界与一个现实的世界交织在一起,我们如何能够不迷失于虚拟世界,同时在虚拟世界做现实的工作?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进高等教育研究水平与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众所周知,MOOC、翻转课堂已经在高等教育领域炙手可热,实际上,它们在互联网技术深入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面前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将要陆续出现,需要高等教育研究者们不断思考、研究、应用,从而更好地培养专门人才。
长期以来,我们所说的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指的是把“自然人”培养成为专门人才。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难题:如何将“机器人”培养成为专门人才?未来的世界可能就是“两种人”的世界,即“自然人”的世界和“机器人”的世界。面对两种人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中,高等教育应该担负起培养机器人的职责。事实上,一些企业、研究单位已经开始在培养机器人。但是,高校教育研究者似乎还没有接触到这样一个重大领域。
应该如何培养机器人?现在,把知识传授给机器人以及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来帮助机器人进行独立思考,使机器人在与自然人的对弈中取胜,已经成为现实。但这还远远不够,如何对机器人进行思想教育?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毕竟机器人也是广义的人。不仅要让机器人会思考,还要借用脑科学的力量,对机器人进行伦理道德、情感教育、美育等。对此,很多人不禁疑惑:这可能吗?运用脑科学的原理与技术来教育机器人是可以的。但是,当前,中国的脑科学的研究,据我所知,只有韦钰院士的团队,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走进脑科学,利用脑科学的知识与技术将人脑的功能移植到机器人大脑,使得自然人与机器人能够在同一个世界可以共处。因此,高等教育研究的领域非常广阔。脑科学研究及机器人的培育,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合作共建。首先是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要起规划、引领的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立已经四十年了,有媒体曾经问我:“中国能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中国学派的高等教育理论?”我的回答是:“这已经不是不是能不能的问题,中国学派的高等教育理论正在建设与形成之中。”做出这样判断的原因何在?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及发展的指导思想。第二,高等教育研究及发展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不断借鉴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经验。因此,我们有信心把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国学派展示在全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