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至18日,“福建省高校学工队伍能力提升培训班”举办期间,为增强学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培训班组织学员就高校学生工作展开深入探讨。参训的178位学员被分为四个小组,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自身一线学生管理经验,聚焦 “遵循教育规律”“关注学生就业”“强化学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等学生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关于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学员们就“如何在学生工作中遵循教育规律”“如何更好地发挥朋辈互助的帮扶作用”等发表看法。福州大学曹乐平建议,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加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可行性路径研究;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林巧华指出,学工队伍要研究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成长成才;陈文琛分享福建江夏学院“大学生成长计划”汇聚辅导员、导师、朋辈、优秀校友、家长的力量,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成长帮扶体系总体思路和具体举措;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孟庆新提出要将学情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民办院校更是要将体验、朋辈关系、分类指导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
关于学生就业工作,学员们就“如何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等问题展开广泛探讨。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邓婷婷聚焦当前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懒就业”“慢就业”现象,提出学工队伍应进行正向的就业意识培养的建议;刘俊辉介绍了泉州职业技术大学通过书院制改革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构建三全育人新体系,切实做到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做法。陈晴分享了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文化教育系结合专业特色,将毕业生的汇报演出、毕业生的作品展、就业招聘会三者有机融合,有效提升了就业质量的经验做法;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王仲宙认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从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入手,在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上下功夫,借助职业规划大赛的东风,做好学生的就业引导。
关于强化学风建设专题,学员们就“如何建设优良学风”分享了经验和建议。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薛景认为,要重视学情分析,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育工作,以提升学生学业水平、建设优良学风;三明学院杨章平强调,学风建设工作思路要从“你要做,要怎么做”转化到“我要学,要怎么学”;梁艳华分享了福州大学学风督导开展情况,她认为,学风督导不应只借助外力,应提高学生内驱力,让学生真正重视学习的重要性。闽南科技学院张宇森提出,要充分发挥以学生干部为核心的朋辈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营造健康向上、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氛围,引导学生爱学、想学、会学,助力学生学业发展与成长成才。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员们分享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团活动”以及“工作模式”等成功案例。曹乐平分享了福州大学计算机学院通过设立党团支部、培育基地、孵化基地,以及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度等,为学生提供创意评估、立项扶持、过程指导和孵化落地等服务平台的特色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高敏分享了厦门工学院开展“理论宣讲轻骑兵”活动,通过理论宣讲,进企业、进课堂、进中小学等增强育人效果;林君苓分享了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通过“旗帜宣讲团”“八一读书社”等学生社团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耿颖霞介绍了厦门南洋职业学院通过“五个一工作坊”工作模式,强化学生思想引领和人文关怀。
此外,学员们还就辅导员队伍建设交流了经验。例如,林辉分享了闽南师范大学辅导员发展中心以“服务好辅导员”为宗旨,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强大后盾的工作机制;卫群分享了厦门工学院依据不同类型学生,配备不同类型导师和辅导员的做法和经验;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周宇哲认为,应从制度保障、工作职责和绩效考核上为辅导员“减压”“赋能”。
学员们通过研讨交流,不仅增进了理论知识学习,还分享了学生工作经验,更在案例解析中开启头脑风暴、激发创新活力,提升了学习效果,大家收获很大。他们表示,要把培训成果、特色案例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努力打造一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质量学工队伍,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图文:兰田玉、陈瑞、胡艺真、梁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