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下午,福建省高等教育研究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福建省高校学工队伍能力提升培训班”顺利结业。
本期培训班围绕新时代高校学工队伍成员的能力提升诉求,以坚定其思想政治站位、提升其学生管理能力为核心目标,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授课,并紧密围绕“培养卓越学工队伍,共促学生全面成才”开展分组研讨,共同探讨学工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10月17日上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原司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王辉研究员以“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若干思考及展望”为题,交流了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心得体会,分享了对教育“三大属性”、教育强国“六大特质”以及建设教育强国要处理好“五大关系”完成好“五大任务”的理解。随后,王老师阐释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背景、主要任务和特点,梳理了取得的主要成绩及面临的困难挑战,对未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展望;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分享了完善就业政策、优化培养供给、强化服务保障等思考。

10月17日下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史秋衡教授以“大学学情规律与教育教学范式变革”为题,分享了国家大学生学情规律调查(NCSS)研究的重要价值及成果。结合相关数据分析的结果,他总结了国家大学生学情规律,解读了“师生互动”“同伴效应”的关系性学习规律,“兴奋适应——困境求索——回归超越”和衰减的马尔可夫链式的阶段性学习规律,以及学习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学习规律。基于此,史教授提出大学教育教学范式变革应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促进科教双向互动,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以分类指导改革,实现“有差异的平等”;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10月18日上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岳昌君教授以“数字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全面剖析了数字经济时代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从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就业分布、就业匹配、求职意愿、求职渠道、用人单位需求等七个方面呈现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和趋势,他指出,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与专业和就业相关的指标评分较低,在经济全球化、数字化、创新化等市场需求大的指标上供给不足,影响学生能力的增值。由此,他提出,提升学生就业力要引导学生理解工作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力、胜任力、创新创造能力、数字技术能力、非认知能力以及对专业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职业性格,主动寻求市场信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就业的专业职业匹配度。

10月18日下午,厦门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进功教授以“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三重维度”为题,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入手,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要求、关键举措和根本保障。徐教授以“三个面对”“四个迫切需要”“六个必然要求”刻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以“一个总目标”“六个坚持”“七个聚焦”描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他表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的举措应形成合力,强调改革过程应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切实推进改革的深化,并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呼吁学工队伍成员牢记初心使命,明确“我是谁、为了谁”“从哪来、到哪去”,坚守革命本色,永葆改革初心,以斗争精神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结业仪式上,四个研讨小组的学员代表上台发言,表示了对主办单位及授课教师的感谢,总结了各小组讨论所涉及的共性问题,纷纷表示本次授课加深了他们对学生工作的理解,为他们今后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班主任黄依梵老师回顾并总结了培训班的精彩课程内容,希望学员们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学生工作中,加强交流、增进友谊、携手并进,共同为推动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图文:赖淑宁、康婕、陈瑞、杨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