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上午,山西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侯怀银教授为本院师生开设了题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程、成就、经验和启示》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张亚群教授主持,潘懋元先生、刘振天教授、别敦荣教授、杨广云副教授、乔连全副教授、郑宏副教授、蔡秀英助理教授以及校档案馆馆长石慧霞、院友方晓博士和本院部分博士生、硕士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讲座。
侯怀银教授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程、成就、经验和启示等四个方面展开讲座,为大家详细梳理和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侯怀银教授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学发展经历了建国后十七年教育学的重建、中国教育学被破坏及中国教育学的再建等不同建设阶段。在梳理和总结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侯教授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包括由照搬到本土化建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得以确立,国外部分教育学的引进,中国教育学的学科群基本形成以及社会建制得到完善等。在其中体现出必须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哲学流派”,“教育学建设、批判与继承”,“中国与外国”,“学科体系建设与知识体系构建”以及“教育学科建设与教育研究”之间的关系等经验。这一切都启示我们要坚持教育学的学科自主、自立、自尊、自强、自信与自觉。

侯怀银教授的报告引发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师生们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学建设过程中的成就、问题等与侯老师展开了交流,侯老师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最后,潘先生对报告做了总结。潘先生指出,本次报告梳理了中国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尤其是现在和未来,对我们很有启发。但因为报告人不是历史的亲历者,所以对过去的经历主要是基于文字材料而不是亲历材料,可能跟事实有些出入。当前教育学最大的危机就是没找到自己的定位,最近教育部在原先的十三个学科科类中增加了第十四个——交叉学科,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现在可以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教育跟经济、政治、文化都有密切的联系,落实到文化自信就要落脚到教育本身的自信。教育要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这是强国创新的根本,如果照这样追问下去,教育就能找到自身的地位。对于报告而言,如果能补充一下亲历者的感受,就会更丰满,写成论文会对我们更有启发。
(2020级硕士生 毕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