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第二届厦门大学“一带一路”发展论坛教育“走出去”分论坛圆满落幕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19-05-04


4月28-29日,第二届厦门大学“一带一路”发展论坛教育“走出去”分论坛召开。该论坛由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承办,邀请了包括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文莱等国和地区,以及国内的知名学者,共80名师生参加,其中境外代表12 位,包括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商学院马杜教授、英国巴斯大学教育学院凯瑟琳·蒙哥马利(Catherine Montgomery)教授、香港大学白杰瑞(Gerard A. Postiglione)教授、岭南大学莫家豪校长、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育学院卡梅伦·麦卡锡(Cameron McCarthy)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刘宏教授、日本广岛大学黄福涛教授、文莱大学苏丹•博尔基亚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犹瑞达·马萨(Juraidah hj musa)、广西师范大学贺祖斌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迈克尔·彼得斯教授(Michael A Peters)和蒂娜·贝斯利教授(Tina A.C. Besley)、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廷柱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文科资深教授、名誉院长潘懋元教授等。此次论坛共收到高质量的论文22篇,论坛以会议为契机,前后举行了多场报告和座谈会,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增进了解的平台。

会议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研讨与交流:1.“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国际化;2.“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教育理解与发展;3.“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研究与实务;4. “一带一路”与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一)“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术四方面的动因。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下,各地区应根据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术四方面的特殊情况来确定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教授提出,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就是面向东盟,广西师大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交流。作为地方高校,广西师大积极巩固和拓展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伙伴关系,明确提出“突出地缘和区位优势,以东盟国家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进一步增强学校辐射东盟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指导思想。(贺祖斌《“一带一路”与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兰州大学教授车如山则总结了甘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和问题,他认为,甘肃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理应在“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向“工笔画”阶段转移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的贡献。五年多来,虽然甘肃高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但程度仍不能令人满意。从总体上看,甘肃高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规模较小,参与程度不高。表现在留学生规模偏小,留学教育发展不均衡,中外合作办学进展相对缓慢,合作办学项目少,智库的整体影响力不足等。(车如山《甘肃高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研究》)

香港大学教授白杰瑞认为,中国全球经济化程度向纵深发展,中国大学的成功不得不经由国际化的路线。“一带一路”倡议显然是有战略眼光的,但中国大学要走出去,与“一带一路”上的大学合作和交流,还需要加深观念沟通,推广汉语,以及改善自身大学的治理模式,并且要面对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教育公平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和合作。这其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来保证与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使本国高等教育和经济获益。(白杰瑞《“一带一路”资源部署:知识的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迈克尔·彼得斯则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欧亚之间的发展创造了新平台,具体表现在欧亚一体化进入新阶段、以教育开放为基础的世界经济轴心发生转移;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一种基于技术主导发展和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关于高等教育共建伙伴关系,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关于未来发展的可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欧亚师范大学联盟以及人文复兴的机遇。(迈克尔·彼得斯《“一带一路”倡议: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教育》)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盛兵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要实现教育共同体的愿景,这个愿景包括推进民心相通、提供人才支撑与实现共同发展。目前,“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很多,我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的行动体系,这个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李盛兵《“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内涵》)不仅如此,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要求加强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建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宝存认为,我国在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建设方面既无可以因循的现成经验,又面临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制度多样、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体制和利益诉求差异大等诸多困难和挑战。我国应该加强“一带一路”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建立和完善“一带一路”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的框架体系,循序有效推进“一带一路”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机制搭建新的双边多边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并在国家框架基础上构建 “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打造“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区。(刘宝存《“一带一路”倡议中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研究》)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教育理解与发展

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是同有关国家开展更广泛、更高水平、更真实的文化教育交流,重点为有关国家培养人才,促进共同发展,提升地区影响力。解决中国问题,培养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是我们永恒的目标。但相关国家的合作与交流需要更深入的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副教授艾米·谢菲尔顿(Amy Shuffelton)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新的连接,旨在加强全球各国人民和社会的联系。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问题,让大家重新思考全球公域的形成以及为日益脆弱的星球创造可持续生活方式。如何理解连通性、相互性、集体性、社区性和相互依赖性对教学和课程的设置影响深远,对学校教育在促进全球公共事务的解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为形成新的习惯做好准备。(艾米·谢菲尔顿《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教育、平民与全球公民》)与此同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蒂娜·贝斯利(Tina A.C. Besley)认为,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都将极大影响沿线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也必将影响到教育的传播和融合。(蒂娜·贝斯利《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倡议:文化基础设施与BRI教育》)

日本广岛大学教授黄福涛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合作非常更重要,他们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经济体和贸易商中的两个,双方致力于建立《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所述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几个欧盟成员国的大学和科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由于中欧在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学术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挑战和机遇并存,但中欧合作的成功必将使双方受益,对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和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但双方都应认识到,前进的道路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或许实现服务于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促进地区繁荣、促进科学进步和知识进步的平衡,可以为中欧合作提供一个基础。(黄福涛《中欧高等教育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卡梅伦•麦卡锡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相关各国的教育发展和学校时间都必须回应全球化和跨国教育市场的巨大压力。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发现,在全球化背景中,精英学校都在通过重塑自身的历史,并增强对历史的理解,从而巩固学校与本地、本国及其国际变动的关系,从而积极回应全球化,并应对竞争。(卡梅伦•麦卡锡《创造“世界一流”的未来:南半球精英学校如何通过网络空间追溯历史》)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吴薇则关注到,“一带一路”倡议下相关国家的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她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41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男、女性毛入学率进行考察发现:女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受国民收入水平影响显著,但受民主程度影响不明显。未来高等教育女性化的特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会更加普遍。但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的国家在未来几年,女性毛入学率将因为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而出现减缓或负增长,但仍会维持在较高水平。(吴薇《象牙塔中的玫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发展分析》)


(三)“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研究与实务

探讨“一带一路” 倡议对沿线国家带来的作用与启发是很多学者关心的议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刘宏重点关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新加坡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对以东盟、亚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基础的亚洲区域经济和政治秩序产生重大影响;专业人士有很多机会,但他们需要“精通中国,准备就绪”,并迅速采取行动,不仅在东盟而且在中国扩展服务。这就需要发挥高等教育和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全球“人才争夺战”加剧,迫切需要制定国家和地方政策,以吸引和培养人才,需要将政治经济纳入GTM框架;探索非西方国家全球人才管理的比较经验。(刘宏《一带一路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新加坡的视野和经验》)

岭南大学副校长莫家豪教授,认为教育全球化正面临很多批评与质疑,政府和大学应系统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并特别呼吁亚洲及大中华地区的机构和政府间加强区域合作,提倡包容全球化的重要性,以及促进年轻一代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莫家豪《教育国际化视角下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对香港的启示及挑战》)

文莱大学苏丹哈桑博基亚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犹瑞达·马萨,介绍了文莱大学在“一带一路”影响下等发展与变革,表达了利用数字教室和线上研讨等方式和厦门大学有更多的合作等愿望。(犹瑞达·马萨《利用数字技术支持教师教育的全球教学活动》)


巴斯大学教育学院中国和东亚教育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in China and East Asia at Bath)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领域专家,凯瑟琳教授探讨了为“一带一路”沿线学生提供高等教育奖学金的范围和影响。她认为,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往往位于全球南部或撒哈拉以南非洲)提供慈善奖学金,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与中国和东亚发展长期联系的一种方式。与此同时,这些奖学金的运作与通过高等教育实现全球影响力和公共外交的经济和声誉抱负是同步的,有时也会造成不平等之间的紧张关系(凯瑟琳·蒙哥马利《高等教育奖学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作用和意义》)。


作为回应,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哈巍教授以中国对非援助政策之一——政府奖学金资助为切入点,针对西方媒体提出的中国正在对非洲实施新殖民主义行为的批评,则用官方权威的教育援助数据来证明,中国政府的奖学金资助在非洲的发放和分配是一项长期而均衡有序的文化教育交流资助,与非洲各国的能源是否丰富没有关系。西方媒体的指责和批评是没有根据的。(哈巍《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教育援助是否具有能源导向》)

(四)“一带一路”与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越来越多研究关注到了我国“教育走出去”的价值,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先生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工匠型技能人才。中国有能力把高职教育输送出去,因为中国有强大的高职教育团队。不仅如此,中国积累丰富的办学经验,有大量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因此中国有能力进入一带一路,有能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此外,高职教育进入“一带一路”也会对国内高职教育起重要的反馈与激励作用。第一,中国可以从“一带一路”办高职中汲取新经验,形成新知识。第二,中国高职也能够形成国际化。第三,中国高职走出去可以招收国外留学生,这样可以提高高职的地位。因此,无论从国际、国内来说,都要大力发展高职,要尽快把高职送到“一带一路”上去。(潘懋元《让高职教育走进“一带一路”》)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高级教育顾问方晓展示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进展,分析了马来西亚分校现状、前景与挑战,她认为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一带一路”培养人才,让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人在多元文化的校园中共同学习、相互交流,成为“一带一路”所需要的国际型人才。目前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因为竞争市场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新的办学压力、跨文化办学也有很多困境、多元文化校园的管理仍值得研究与探讨,呼吁大家更多关注与研究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方晓《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先行者》)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薄云认为,我国境外办学主要有三种模式:文化交流的桥梁——孔子学院(课堂);职业教育配合企业“走出去”的试验田——以“鲁班工坊”为代表;回归教育服务贸易本真的境外办学形式——海外分校。中央政府应提高对境外办学的认识高度,将境外办学置于国家战略框架内统筹考虑,为服务国家战略实施的高校和企业提供必要的经费或政策支持。高校应有全局意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企业要积极与学校合作“走出去”,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发展。(薄云《我国高校境外办学:特点、趋势与推进策略》)


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闫月勤教授认为,中国高水平大学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在来华留学生教育、各类人才培养培训、创建沿线国家大学联盟、举办海外分校、解决沿线国家与中国企业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参与国际规则与标准制定等方面全面实践,成果显著。具有服务面广形式多样、工科类大学表现最突出、东部地区大学好于中部和西部大学、各类型大学都具有不同风格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需要加强区域国别研究,不断熟悉沿线国家国情,努力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创造条件主导设立国际学术组织、参与国际规则标准制定,为境外办学创造良好政策环境(闫月勤《我国高水平大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研究》)。大连理工大学“一带一路”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枭鹰教授认为,我们需要破解三大难题,包括增强语言服务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数量充足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促进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加强彼此双方的教育文化政策沟通等。(李枭鹰《中国教育走出去的基石:语言服务、文化认同和政策沟通》)

通过两天的友好交流和思想碰撞,研究者们深度阐述了对“一带一路”与教育“走出去”战略的理解,研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教育战略发展的思路等,从而为中国教育“走出去”,特别是教育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理论探讨和政策建议。学者们都认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通过互联互通,务实合作,来携手应对教育发展的各种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教育的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教育走出去的战略和思想已经初步形成,但如何更好地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做到平等、友善、互惠、共赢,促进沿线国家的教育深度合作与交流,为相互的理解和认同,为人类福祉做出贡献,仍需我们携手进行更深入详细地探索与谋划。对此,厦门大学表示,今后,“一带一路”发展论坛将每年举办一次,希望通过该论坛的举办,为“一带一路”研究的深化提供助力,形成一批有益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成果。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