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43年院庆学术周系列活动:研究生论坛(二)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21-05-20

2021年5月19日下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43年院庆学术周研究生论坛(第二场)在院502报告厅顺利举行。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徐琼、张斌,硕士研究生刘若玢、马有晶、黄玉珍、田吉、王鹏娟分别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治理”“博士生培养”以及“大学迁移”等议题作了学术报告,研究院师生、院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参与此次论坛。本次论坛由教育研究院副教授连进军主持,助理教授洪志忠点评。

2019级硕士生刘若玢的报告题目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探微:我国大学住宿制的百年变迁基于住宿制的视角》。通过剖析古代书院、新式学堂、苏式大学到现代大学等不同时期高校的建筑形态演变,认为需权衡西方大学住宿制模式与本土大学住宿制模式的利弊,探索契合校本特征的大学住宿制,进而推动一流大学建设。洪志忠老师点评指出,该研究在视角上具备创新性,但仍需就如何从住宿制演变中剥离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元素作进一步研究。

2019级硕士生马有晶的报告题目是《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的运作机制、成效及经验借鉴》。通过梳理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的发展历程、运作机制和现实成效等,发现该联盟在经济效益、人才培养、国际化等方面取得成效显著,可以在完善联盟运作机制、加大联盟合作的力度与深度、深化联盟与政府的关系和促进联盟国际化等四个方面,为我国九校联盟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博士生徐琼提出建议:类似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等国际组织在运行中更多依赖于市场机制的调控,因此需要在借鉴部分就此做进一步讨论。

2019级硕士生黄玉珍的报告题目是《美国社区学院的生源危机、应对策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报告人认为当前时期美国社区学院面临的学生人数缩减之困境,主要是源于经济形势的变化、高中毕业生对高等教育机构选择的变化以及社区学院自身吸引力下降等。对此,美国采取的推广“社区学院承诺”运动、社区学院积极与K-12合作和实施社区学院学徒制扩展计划等改革举措,对我国高职院校招生具备借鉴意义。对此,博士生凌鹊认为,目前美国民众对社区学院补习制度仍存在争议,建议该研究就此做进一步考究。博士生张斌建议研究借鉴部分应结合当前高职百万扩招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洪志忠老师认为该研究数据资料详实,并且能将美国社区学院发展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作对比思考,具备研究价值。

2019级博士生徐琼的报告题目是《多源流理论视域下中外合作办学收费政策研究》。从多源流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当前时期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收费政策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认为未来时期,我国应进一步认识并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收费政策问题,并加强研究和探索的力度。洪志忠老师点评指出,该报告在研究视角上具备创新性,但是应从理论的适切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做更多思考。连进军老师认为,从不同的维度探讨某一政策出台的必要性具备现实意义,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议题。

2019级硕士生田吉的报告题目是《大学信息公开维度的社会参与模式探析》。从公民社会与公共治理的角度切入,认为社会参与在大学治理中的决策、评价和监督等环节具备重要价值。而根据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的差异,可将高校信息公开影响社会参与的事实划分为“间接利益相关者——间接触发式的表达性参与”以及“边缘利益相关者——需求偏好下的认知性参与”两种模式。对此,应从加强信息公开力度、提升社会监督强度等角度,提高大学治理的社会参与程度。连进军老师建议,报告题目中的“维度”二字可以考虑删除。洪志忠老师建议对信息公开的分析视野可以更加开阔,也需要进一步挖掘不同信息公开行为对社会参与程度的影响。

2020级博士生张斌的报告题目是《我国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制度逻辑、问题表征与实践路径》。结合当前时期我国博士生分流淘汰比例逐年增高的情况,按照多重制度逻辑分析框架,从国家、大学、博士生导师以及博士生自身等多维视角剖析了我国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实施背后的深层逻辑,认为应畅通博士分流退出渠道,建立博士分流推出激励机制;严格博士分流退出程序,强化博士培养全过程管理;完善导师组培养制度,明确师生权责边界;提升管理者变革意识,加强治理能力建设。洪志忠老师建议,本研究需要进一步思考“多重制度逻辑”与“不同参与主体的逻辑”之间的区别,也可以从实证的角度,结合某一些高校的实践案例提出应对策略。

2018级硕士生王鹏娟的报告题目是《抗战期间高校在福建省内的迁徙研究》。以历史的视角透视全面抗战时期我国高校在福建省内迁徙的整体特征,具体包括高校类型、阶段划分、核心动因、学生规模、学科结构、迁徙形式等,并从全国高等教育、福建省高等教育、迁徙地高等教育和抗战事业等四个角度分析了高校迁徙的价值意蕴。她认为相比其他省份,福建省内的高校迁徙特征突出表现为以省内迁徙为主,为在抗战时期保留我国高等教育的火种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战时我国高等教育传承与延续意义非凡。

总体来看,六位研究生的学术报告议题广泛、视角新颖,与会老师在给予高度肯定的同时,也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意见。尤其是在论坛现场讨论环节,师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讨论氛围热烈,反映了师生对不同研究议题的广泛涉猎以及研究志趣,大家一致表示受益匪浅。

供稿:刘亚西

图片:李文婷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