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党员先锋潘懋元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21-08-04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陈斌

道衍天地,时节如流。百年春秋,风华正茂。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虽曾遭险境,逢逆境,陷困境,却终能求生存、谋发展、促崛起,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牺牲史、探索史、服务史、建设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绘就成一幅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阔图景。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涌现出无数个笃定信仰、不畏艰险、开拓进取、接续奋斗的党员同志,他们用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智慧汗水铸就了百年大党的丰功伟绩。

在厦门大学,有这样一位跨世纪老人,他从15岁开始担任小学兼职教师,至今从教八十六载,是厦门大学唯一一名文科资深教授,迄今仍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从1937年开始参加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外围组织——广东青抗会的活动,他扛枪打仗,搜集情报,宣传政策,发布战况,发展同志。他从1956年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迄今已有65年的党龄,是当之无愧的资深党员。

潘懋元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仰,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积极投身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2014年9月,潘懋元当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一、救亡图存

1936年夏天,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广东汕头。他们在汕头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不久,汕头沦陷。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纷纷赶赴抗日救亡前线。年仅16岁的潘懋元同样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愤,积极投身于抗战行列之中。

从小生活在汕头市区的潘懋元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虐行径,他痛心不已,内心迸发出一定要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的信念。为了尽快加入到抗日救亡的队伍当中,潘懋元自觉申请加入当地的揭阳青抗会。这是一个由30多人组成的随军工作队,主要负责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宣传抗日前线战况,二是帮助部队联系群众,三是传递战时情报。工作队下设三个组:谍报组、宣传组和通讯组。与此同时,广东省保安二团为保家卫国和维护地方治安,及时开赴潮汕地区。青抗会和保安团彼此密切合作,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

潘懋元当时被分配在随军工作队的宣传组,负责编排汕头地区的战地小报——《阵地报》,并及时将报纸分发到团级以下单位和附近乡村,以唤起军民联合抗日的斗志和决心。《阵地报》主要刊载抗战前线动态,包括抗日锄奸、军民合作的最新消息和以抗日为主要题材的短篇文艺作品,同时,潘懋元还担任普宁县《青报》随军记者,负责宣传抗日前线的最新动态。

在随军工作队中,潘懋元不仅负责宣传工作,有时也直接参与打仗。一次,日本鬼子进犯焦山村,潘懋元所在部队得知消息后决定深夜急行军,希望从敌后包围并一举歼灭敌人。潘懋元当时手握两个柠檬式手榴弹,跟随小分队一同前往。不过,等到部队赶到时,日本鬼子早已撤退。村子到处火光冲天,乡亲们死的死,伤的伤,老幼妇孺哭成一片。潘懋元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状,并随即写下一篇战地通讯——《劫后的焦山村》,发表在《青报》上。还有一次,潘懋元为了进城搜集情报,特地打扮成“走单帮”的商人模样,顺利通过了敌人在城区设立的重重关卡,为部队及时传递重要情报。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抗战时期的潘懋元无论身处何地,始终心系抗战前线。即使师范毕业后在普宁县泥沟乡锲金小学任教,潘懋元仍继续协助地下党员、校长王液同志组织当地农民青年抗日自卫队、创办农民夜校、推广新文字运动,组织民众讲座,宣传抗日道理。尽管揭阳青抗会并非作战部队,宣传组也不是党小组,但潘懋元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之心和驱除日寇的信念始终不变。他“既拿笔杆子,又拿枪杆子”,积极发动群众抗日,搜集抗日情报,鼓舞军民士气,重创日寇力量。

二、心怀信仰

潘懋元作为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亲眼目睹了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切身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他更加懂得和平来之不易,充分认识到发展生产力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意识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性。抗战结束后,当第一个儿子出生时,潘懋元取名为“世墨”,潘懋元非常推崇墨子的“非攻”思想,意为“愿世界永远没有战争”。建国初,潘懋元的第二个儿子出生并取名“世平”,意为“愿世界永世太平”。三年后,潘懋元第三个儿子出生并取名“世建”,希望“加快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潘懋元对世界和平和国家发展的执着追求跃然纸上。

青年时代,潘懋元就敏锐地意识到教育之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要办好教育离不开强大的经济社会的支撑。早在1955年,潘懋元就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了题为“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教育建设计划——学习‘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笔记”的文章。潘懋元在文中指出,“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是相互依存关系,文化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前提与基础,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必须有一定的文化教育事业;所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就可能而且必须迅速发展”。潘懋元始终坚信,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予以保障。

潘懋元深信,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力量和先进阶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建设新中国,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凭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开拓进取的伟大品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这些都无形中在潘懋元心中种下了一心向党的种子,树立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精神信念,始终保持着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1956年年初,潘懋元参与厦门大学12年(1956-1967)发展规划的拟定工作。在此过程中,让他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建设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高等教育的崛起与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956年3月7日,潘懋元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迄今已有65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就不可能持续前进,一个国家没有信仰就会停滞不前。入党后的潘懋元始终忠诚于党,至诚报国,严格自律,率先垂范。事实上,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尽管当时的潘懋元还未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只是党的外围组织的成员),但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为抵御日本鬼子的大肆侵略贡献了自己的胆识和智慧。

三、率先垂范

在旧社会,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不起眼的,既不能当官,也不能发财,因此始终不是一个吃香的职业。甚至到今天,教师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而已,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崇高”。然而,少年时期的潘懋元就坚定信念,毅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认为学到了最有用的知识,找到了最理想的职业。因此,当有人问及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时,潘懋元总是不无自豪地说到,“我一生最幸福的事是我的的名字写在教师的行列”。

潘懋元始终对党的教育事业心怀赤诚之心。少年时期的潘懋元受其兄长影响,对文学情有独钟,并以隽之等笔名在《星光日报》《汕头小日报》《岭东民国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艺作品,被同学们称作为“青年文学家”。然而,一次特殊的教学经历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据潘懋元回忆,“第一次上课的经历终生难忘,那是一次失败的课。事先,我花了很多心思认真备课,结果到上课那天,一上讲台就紧张,才讲了十几分钟,就将备课的内容全部讲完了,再也不知道讲什么好。”这一次特殊的教学经历给潘懋元的内心带来极大的刺激。他决定自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希望能够掌握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并找来了当时著名教育学家庄泽宣撰写的《教育概论》。由于该书内容艰深,晦涩难懂,潘懋元发现难窥其堂奥。他意识到要真正全面掌握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探寻教育教学规律,成为有所作为的教师,没有专业的指导是不行的。

为培养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专门人才,潘懋元孜孜以求,砥砺前行。建国后,潘懋元始终坚持教育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他一边自觉开展教育理论研究,一边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担任领导职务,坚信“不能把大学生当作小学生来教”,并呼吁建立一门高等教育学新学科。改革开放后,潘懋元通过多种方式继续推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已是花甲之年的潘懋元仍不辞辛苦,多次赶赴上海、北京、兰州等地,通过参与学术会议方式争取行政领导、同行学者的支持和认可。与此同时,潘懋元组织研究人员编写高等教育学著作,并开始招收培养高等教育学研究生。他首创“学习—研究—教学”研究生教学方法,并于2001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潘懋元创设的“学习—研究—教学”的方法是对研究生培养中教与学的最好诠释:师生秉持开放的态度质难问题,切磋琢磨,体现了中国传统书院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乐教、学生好学的氛围浑然天成。

潘懋元率先垂范,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尽管讲授了数十年,但他每年都要坚持重新备课。潘懋元的课程通常安排在秋季学期,因此他的暑假时间几乎都花在备课上面:潘懋元每次备课都会全面梳理过去一年高等教育领域重要的政策议题和研究成果,并有针对性地补充到讲义当中。他备课不仅“备内容”,还要“备学生”,他总是尽可能地在正式开课前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教育经历、工作岗位、研究兴趣与专长等等。他始终认为,教师只有始终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才可能学有所成,实现终身成长。例如,潘懋元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发现,学术型博士生大多阅读广泛,知识基础扎实,但大多怯于表达;专业型博士生工作经验丰富,总能侃侃而谈,但大多限于本职工作,缺少理论深度。因此,潘懋元在授课过程中总是鼓励学术型博士生积极发言,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但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相反,对于专业型博士生而言,潘懋元却不得不“约法三章”:讨论不得超时、不得只谈本职工作经验,不得过于发散,并且要做到实际联系理论。此外,潘懋元在长期工作中养成了极强的时间观念,参加任何活动从不迟到,也绝不允许学生上课迟到。

大爱无言,大象无形。潘懋元的“严”中也透露着“爱”,而且对学生的爱是全面而细致的。潘懋元为解答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疑惑,同时也为了改善学生的伙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每周六晚上在自家开设学术沙龙,迄今已举行了近800次。沙龙遵循自由、平等、开放、多元的原则,没有固定的议题,也不需要成熟的想法,更没有专业的限制,大家各言尔志,头脑风暴。绝大多数参加过学术沙龙的人都深受启发,获益良多。正如我院2007级博士生、厦门大学档案馆馆长石慧霞写道,“沙龙使我把大学行政工作与学术思考结合起来,用思考的方式来看待工作和生活,用交流的方式达成精神自洽和和解共识。”在整个沙龙过程中,大家的思绪看似在高空翱翔的风筝,随意飘荡,其背后却始终有一根绳索在牵引着,而潘懋元就是那位“放风筝的人”。

四、忠诚担当

作为厦门大学的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潘懋元始终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以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为厦门大学多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引领性作用。

1962年4月起,潘懋元先后担任厦门大学教务处代处长、处长职务。在此期间,潘懋元充分发挥教育学的专业优势,一方面,针对全校教务工作展开了一系列调查,进行了多项教学制度改革;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围绕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进行了持续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再论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少而精教学原则初探”、“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刍议”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学术论文。同时,潘懋元作为厦门大学教务处主要负责人主持起草了多项具有奠基性意义的教学规章制度,包括《改进教学领导管理工作的几项建议》《关于改进教学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制定和执行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等。半个多世纪后,潘懋元当年负责起草的多项制度仍延续至今,足见他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屋建瓴和远见卓识。

潘懋元在担任中共厦门大学委员、常委和厦门大学副校长期间,忠诚担当,履职尽责,积极推动厦门大学各项教育事业稳步前进。一是作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潘懋元持续推动全校教育教育改革,在全校推动学分制改革,指导教务处组织全校性的教学观摩活动,提议在全校设立“优秀教学奖”,推动全校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有力提升了厦门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努力提升厦门大学国际影响和国际化水平。潘懋元曾多次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厦门大学交流讲学或担任客座(名誉)教授,极大地提高了厦门大学的国际化水平。三是在兼任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院长期间,对函授学院采取“大事抓紧、抓好,相对的小事放开、放活”的方针,“使厦门大学的海外教育事业,饮誉于东南亚,腾飞于世界”。四是直接推动中国第一个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科研机构——“厦门大学高等学校教育研究室”的成立,并兼任研究室主任,精心擘画了研究室从1978年到2000年长达22年的三个战略发展阶段。

作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主要领导,潘懋元率领本所的全体同事不懈努力,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创造了多个“第一”或“唯一”:获批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全国唯一一个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使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同时,潘懋元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学生素质教育、大学教师发展、比较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基本形成了完备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在高等教育研究的诸多领域都做出了具有引领性和独创性的贡献。他以高境界的自我,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和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踔厉奋发。

五、老骥伏枥

在潘懋元的家中挂着一幅字画——“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句话是潘懋元根据前人的名言“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修改而成。将“甘”改为“敢”,虽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甘”意为“甘心”,常常含有被动之意;“敢”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敢于探索,勇于进取。这句话是潘懋元最珍视的一句人生格言,也直观地反映了潘懋元始终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现年102岁的潘懋元至今仍活跃在高校教学科研第一线。他依旧勤于阅读。每天仍关注学术前沿和最新动态,阅读最新发表的期刊杂志,关心时事动态。他依旧善于思考,对于高等教育出现的一些新概念、新情况、新问题,他总想探个究竟,问个明白。他依旧笔耕不辍。坚持参加学术活动,并像小学生那样认真记笔记,每年仍有不少学术论文发表。他依旧敢为人先。潘懋元思想活跃、与时偕行、追求卓越,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时代脉搏,倡导要时刻了解和密切关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向,提出紧扣现实而又具有前瞻意义的理论阐释和因应策略。

卓立潮头唱大风。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资深党员,潘懋元始终与时谐行。潘懋元始终践行一位好老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问、仁爱之心”,至今仍坚守在高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他勤学善思,茹古涵今,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通幽洞微、钩深致远。无论寒冬,抑或酷暑,潘懋元始终在教学科研上铢积寸累,精雕细琢。他始终倡导并努力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品质,坚持问题导向,紧扣时代脉搏,他提出的许多著名论断既能及时反映客观事实,又具有前沿指导意义。2020年,年届百岁的潘懋元在全国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率先呼吁,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如何培养机器人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知识,让机器人成为智慧人。这一具有超前意识的论断,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2021年,在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潘懋元在全国率先提出了高等教育学从本质来看属于交叉学科的重要论断,并在全国首次撰文加以系统论证。

万里长空怀远志,一池明月照雄心。八十六载执教笔耕,春风化雨育园林,懿德嘉行,树蕙芝兰。满载故事和硕果的潘懋元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和厦门大学建校百年之际,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开启人生的第二个百年新征程。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