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同上思政大课,锤炼过硬本领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21-04-26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和“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的部署安排,教育研究院党委于2021年4月24日组织全院学生参加由教育部社科司与人民网联合举办的“同上‘四史’思政大课”之“第一堂课:同上党史思政大课”活动。

作为“同上‘四史’思政大课”的第一堂课,北京师范大学的赵朝峰、武汉大学的卢勇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何畏等三位老师,分别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与传承的百年历程》为主题,从不同角度为同学们生动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可以从“四史”的学习中汲取精神力量,勇于为实现民族复兴担起时代重任,为我国的美好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走进他们,聆听他们得所思所想。

2018级硕士生丁学莲:聆听了“同上党史思政大课”后,除了课程内容本身带给我党史思政教育上的熏陶外,从教育学的角度,我也想谈谈这类课程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这为我们加强当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主阵地。百年大党,如同长江大河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党史画卷就是生动的思政大课。学史明理,时不我待,从党史融入思政课做起。

2019级硕士生刘曦东:视频开头就是你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中国,都是我们心中最爱的地方,从自身经历来看,小时候落后的街边场景变成现在现代的高楼大厦,中国的发展真的非常快,快到目不暇接,生活越老越美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好、离不开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前仆后继、离不开每一个普通人的艰苦奋斗。我坚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第二个问题是你眼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我认为英雄不一定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常生活中主动承担责任,在微不足道的小事当中义务反顾的牺牲自己的利益,这都算英雄。这次全国高校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意义非凡,可以更加巩固我们关于党的历史的知识,让我们对党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2019级硕士生李琳: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四史”可以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激发斗争精神,肩负起责任和担当。学“四史”以守初心,通过学习“四史”,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巩固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使之入脑入心,深植于骨血。我们通过学习“四史”来激发自己的斗争精神,无论将来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都绝不做软骨头,坚持奋战,勇于斗争。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坚持奋斗。

2020级硕士生李秋霞: “同上‘四史’思政大课”的第一堂课,课程内容新颖,引人入胜。课程开始,播放了一个采访大学生的片段,询问了一些关于“中国”、“英雄”、“复兴”、“创新”、“信念”、“思政大课”的看法,其中很多同学谈到了这次疫情期间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这引起了我的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是我第一次特别真切的感受到英雄在我身边,党和国家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时刻在为我们幸福、平安的生活保驾护航。这是亲身经历、体验的当下,而对于过往的历史,每一次学习亦会有每一次的感动。

2020级硕士生唐祯:今天观看了“四史讲堂——党史”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对于长征精神的理解。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长征。红军长征途经四川、智取遵义城、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历时两年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长征精神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且为了救国救民,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这种始终将人民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弘扬长征精神并将其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是有必要的,长征精神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一笔永恒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回顾历史,学习长征精神,学习先辈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和不懈追求。不能把长征精神当成口号,而要将它落实到生活中,并以此激励我们努力进取勇于拼搏!

学习四史,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据悉,五月份将继续开展第二课堂“同上新中国史思政大课”、第三课堂“同上改革开放史思政大课”和第四课堂“同上社会主义发展史思政大课”的学习活动。教育研究院的青年学子将不断在党史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淬炼党性修养、强化实干担当,积极参加思政大课学习,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2020级硕士生 王润青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