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7日上午,访学博士生周颖及2016级硕士生崔亚楠、刘璐璐,在502报告厅分别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国际交流与教育改革:基于20世纪20年代道尔顿制创始人来华讲学的探讨”与“国际教育发展联盟2018年会综述及参会体验分享”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覃红霞副院长主持,共计三十余人参加。
第一场报告由访学博士生周颖带来。她的报告对1920年代中美教育交流与教育教学法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以道尔顿制创始者帕克赫斯特来华访问为切入点,探索帕克赫斯特来华讲授道尔顿制原理与中国教育界交流道尔顿制的过程,讨论其在华学术活动对中国道尔顿制改革产生的影响,分析此次国际交流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以期为我国当今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国际交流提供一定的借鉴。在报告的最后,她分享了自己的两点思考:在国际交流以及借鉴国际经验时的适用性及国际交流中的双向性。

互动环节,首先,潘先生阐述了自己对道尔顿制的理解。接着,根据相应的问题,周颖又对荷兰的道尔顿制、道尔顿制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以及为何选择道尔顿制并将其与国际交流相结合进行研究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第二场报告的主讲人为2016级硕士生崔亚楠和刘璐璐。首先,她们对国际教育发展联盟(ICED)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它成立于1993年,是致力于促进高等教育教学、学术和教师的发展,并为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活动提供国际交流的平台。其次,她们对会议的主旨报告及分论坛议题进行了介绍,主旨报告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参与,而分论坛议题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发展、教与学发展、教学学术、研究生专业发展以及评价与评估等方面。

报告的第二部分,崔亚楠和刘璐璐分享了她们的参会体验。基于相关会议内容的体验分享方面,她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享,比如研究主题是接地气的,研究视角是偏微观的,研究方法是多元化的,研究视野是全球性、前瞻性的,研究观念是平民化的,另外,还有高度互动形式的工作坊。基于参与国际交流的体验分享方面,她们按照“一到四”的逻辑进行了描述——一个主题:教师发展研究;两种文明:交流与对话需“积跬步”;三个信念:自信心、包容心、毅力;四种思维:深入微观、面相问题、扎根实证、以人为本。

在互动环节,首先,吴薇教授简要回忆和分享了带领两位同学参会的经历和体验,并表达了对两位同学的感谢和祝福。接着,两位同学又基于相应的问题,分享了一下她们从前期的犹豫到后来获得信心的心路历程。再次,郑宏副教授表达了对两位同学报告的肯定,同时提到,两位同学的报告启发了自己对教学进行反思。最后,潘先生也对两场报告进行了肯定,并表达了对两位同学在清华求学的祝福。本次讲座在大家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供稿人:2018级硕士生 张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