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6日上午,乔连全副教授与卢文英同学在教育研究院211教室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全球胜任力培养——以国内10所高水平工科高校为例》的报告。潘懋元先生与学院部分师生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此次报告。报告由王洪才副院长主持。
乔连全副教授从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总结和反思四个方面为我们汇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全球胜任力的培养。首先,乔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进一步为我们解读了“全球胜任力”的内涵。之后他谈到,本次研究选取的是第二批“新工科”建设中获批项目数排名前十的国内10所高水平工科高校,他认为这些院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新工科”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状况。通过对10所高校官网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公开信息以及各样本高校《“双一流”建设2018年度进展报告》和《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分析,乔老师指出,当下高水平工科高校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短期交流项目、长期项目、中外合作办学、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实习、国际合作平台、教师海外研修与国际化校园氛围八个方面,并请卢文英同学详细介绍了各高校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状况。最后,乔老师还指出,我国高校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全球胜任力培养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即缺乏对全球议题、全球思维的针对性教育,缺少国际工程实习实训锻炼,我国全球胜任力教育主要集中于学习发达国家文化教育以及中外学生交流存在壁垒。针对出现的问题,乔老师给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加强实践服务,将全球胜任力教育落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行动中;推进国际工程实习实训,培养高层次国际工程人才;协同中外学生管理,打造跨文化深度交流融合平台。

乔老师与卢文英同学的报告引发了师生的热烈讨论。师生就“国际上是如何看待‘新工科’的?”“‘新工科’在教育培养过程中是如何去做?”“对于普通的非“双一流”工科院校而言,在办学资金不足、外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是否依然需要高强度强调国际化办学?”“如何协调服务地方与国际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各类评价标准的硬性要求下如何寻求适合自己的国际化发展道路?”等问题与乔老师进行了探讨,乔老师也一一回应。最后,潘先生进行总结。潘先生谈到,乔老师是学习上很认真的,他能够从国外的情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探讨“新工科”,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2020级硕士生 王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