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30日,院长别敦荣教授、郭一蓉副教授、黄依梵和曹雪萌助理教授等赴美国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参访多所高校商谈交流合作,与在美留学生进行人才交流活动,参加两个重要学术会议,与国际权威学者交流对话,探讨创办英文期刊事宜,访问交流取得重要成果。
别敦荣院长一行与阿特巴赫教授共话高等教育国际化
2025年3月22日,院长别敦荣教授一行在美国波士顿与国际比较高等教育权威学者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教授进行深度学术对话。双方围绕中美新局势下中美高等教育发展、国际教育合作、学术人员流动等议题展开探讨,并就筹办国际期刊达成重要共识。
此次访问期间,双方重点探讨了两大议题:一是国际学生与学术人员流动新趋势,阿特巴赫教授指出,全球地缘政治变化加速了学术流动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家需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寻求平衡。二是中美高等教育发展。阿特巴赫教授强调,在当前局势下,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不是在变好,而是在变坏;比较而言,中国高等教育有机遇,尤其是一流大学建设成就显著。
针对筹办高等教育研究国际期刊,阿特巴赫教授特别提出,目前国际刊物市场竞争激烈,办刊团队要以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的学者为核心,聚焦前沿和政策领域,重视跨学科研究,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阿特巴赫教授欣然接受担任期刊顾问的邀请,并表示非常愿意提供办刊策略与全球学术网络支持。

我院师生参加2025年比较与国际教育协会(CIES)年会
3月23日至26日,别敦荣教授、郭一蓉副教授、黄依梵和曹雪萌助理教授、硕士生任佳和傅其娅赴美国芝加哥参加了2025年比较与国际教育协会年会(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简称CIES)。
曹雪萌助理教授与其合作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谢婉怡)在“Digital tools in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gaps, and policies shaping learning in classrooms”小组论坛中做了题为“The social-media-based diary: a promising research tool for the digital era?”的报告。报告探讨了基于社交媒体的日记与传统日记相比,在用于社会科学实证研究时的优势及挑战,并提出了对未来相关研究实践的建议。黄依梵助理教授在“Teaching in a Digital Society: Challenges and Innovations”小组论坛中做了题为“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ing innovation at a university: an extension of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JD-R) model in the digital age”的报告。报告采用工作要求—资源(job demand -resource, JD-R)模型,旨在深入探讨高校教师可获得的数字化资源与数字化要求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对教学创新的影响。2023级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任佳在分会场“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gital Platforms: Challenges, Custom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 Adaptation”中做了“From competence to customization: examining digital personalized learning through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的报告。报告指出,当下技术的进步为拓展个性化学习带来了新的可能,如何调动学生个人的潜力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价值以实现个性化学习是一个重要议题。研究通过对全国各类型本科高校15748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探讨了大学生在数字时代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影响机制与边界条件。2023级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傅其娅在分会场“Disruption and Contest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Language, Politics, and Activism”中做了“Rebirth: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of Rural Origins”的报告。报告基于对豆瓣小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中在线叙事的民族志研究,聚焦农村女性大学生在城乡文化错位背景下的身份建构困境。报告指出,进入精英高等教育体系后,该群体在挑战传统性别期待的同时,还需面对与城市同龄人之间的文化资本差异和学业支持缺失。尽管高等教育为其提供了社会流动的可能,但也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学生间的阶层落差和性别边缘化问题。会议现场气氛活跃,学者互动深度热烈,相关议题讨论由会议现场延续到会场之外,与会者也提出了诸多建设性问题,并开展了深入交流讨论。

CIES成立于1956年,致力于通过比较、跨文化和国际视角增进对教育问题、趋势和政策的理解,是全球47个比较和国际教育协会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协会,每年参会人数均超过千人,其年会作为顶级国际会议为全球各地从事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比较研究的学者、教育工作者以及高校研究生搭建互动平台。
会议期间,别敦荣院长与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许美德教授(Ruth Hayhoe)会见,双方对大学在促进教育交流与增进国际理解中应当发挥的作用,以及中加教育合作交流的未来展望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针对我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情况、筹办高等教育研究国际期刊的具体计划等进行细致商讨,得到她的高度肯定和热情支持。许美德教授愉快地接受了担任国际期刊顾问的邀请。

我院师生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交流,参加该院第八届中美教育论坛
3月27日至28日,别敦荣院长一行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会见了哥大教育学院院长Thomas R. Bailey,与有关领导围绕教育合作、学术研讨、人才交流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为两院未来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代表开展工作会谈
3月27日,院长别敦荣、副教授郭一蓉、助理教授黄依梵和曹雪萌、博士生胡艳婷等应邀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与该院全球事务办公室Amine Mechaal主任、哥大教育学院社区学院研究中心(Community College Research Center,CCRC)主任Thomas Brock教授、哥大教育学院访问学者许竞研究员以及哥大教育学院博士生宋雨昂等举行了座谈。

Amine Mechaal主任对我院代表团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哥大教育学院在全球教育领域的显著成就与广泛影响力,着重强调了此次交流活动对拓展双方教育合作的重要意义。
别敦荣院长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哥大教育学院的诚挚感谢,详细介绍了我院在高等教育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并对两院交流合作提出了多项建议。
在交流环节中,双方围绕教育研究与合作的多个方面展开热烈讨论。Amine Mechaal主任详细介绍了哥大教育学院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及各类活动情况。Thomas Brock教授分享了CCRC在社区学院方面的相关重要研究成果。郭一蓉副教授就未来两院的交流合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通过增强学生交换、邀请对方教师授课、举办研讨会和开展合作研究等形式,整合双方资源,探索有效合作模式。
我院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举行人才交流会
3月27日下午,我院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组织了人才交流会。交流会吸引了来自哥大教育学院和纽约大学的博士生踊跃参与。
别敦荣院长向与会博士生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我院发展历程、办学条件、学科建设现状与教育创新成果、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计划,并深入解释了我校的人才招聘政策,尤其是为各类人才提供的相应待遇、经费支持和工作生活保障,参会老师也纷纷分享了应聘经历和工作经验。

在场博士生们反响热烈、踊跃提问,参会老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他们关于职业发展规划、科研项目合作、教学实践机会以及工作环境与待遇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博士生们热情参与,交流会由原定的1个小时延长为2个小时,充分展现了此次交流活动强大的影响力。

别敦荣教授在中美教育论坛作主旨报告
3月28日,别敦荣教授一行受邀参加第八届哥大教育学院中美教育论坛,别教授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中国模式及其推进策略”的主旨报告。

别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历程独特,从精英化逐步迈向大众化和普及化是市场需求、政府推动、高校顺势而为以及基础教育支撑等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深入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向中高级阶段发展的必要性和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他提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以解决人力资源不均衡问题;高等教育发展的刚需依然坚挺,尽管新出生人口数有所波动,但未来十年左右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相对充足;推进普及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解决适龄人口入学机会不均、地区分布差异以及非适龄人口教育需求未满足等问题。在推进策略上,提出高校应探索适应生源变化的教育模式,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依托数字化开拓新空间,逐步提升高等教育层次重心。

(文字:曹雪萌、黄依梵、胡艳婷、郭一蓉、任佳、傅其娅 图片:郭一蓉、黄依梵、曹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