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教育研究院举办第五期“学术加工坊”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25-09-15

为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生活,2025年9月13日晚,教育研究院第五期“学术加工坊”在黄宜弘楼502报告厅举行。

2025级新生班主任易梦春助理教授和孙秀娟助理教授,2023级博士研究生程飞亚和2024级博士研究生王仕超,围绕“教育学研究生身份构建与学术生涯规划”主题,从跨学科学习、跨领域研究、研究生身份解锁、研究生阶段规划等多个方面展开分享。活动由院研究生会学术部费雨晴同学主持,50余名同学线下参与。

易梦春老师带来《跨学科起航:高等教育研究的入门之路》主题分享。她以自身跨学科经历为引,对2025级硕博新生的跨学科背景进行画像,围绕三点展开阐述:第一,高等教育学研究什么?她指出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包含多个研究领域,不同的视角切入涉及到不同的研究问题。第二,如何进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她鼓励同学们将阅读、思考、研究与交流四个方面相结合,强调了历史视角与比较视角在研究中的重要性。第三,如何利用自己的跨学科背景?“不要抛弃你的来处,而要把它变成你在新领域的立足点。”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她鼓励大家从跨学科视角出发,迁移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独特的问题意识,找到差异化的研究点。

孙秀娟老师进行了《跨领域研究:边界突破与路径探索》主题分享。孙老师首先讲述了自身的跨领域研究经历,在这段经历中她拓展了研究视野,掌握了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这段分析让大家对跨领域研究有了更感性的认识。随后,她梳理了跨领域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多重边界,包括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理论取向、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边界,提出可以通过“与学术共同体对话”、“反思性总结”、“整合研究兴趣与个人经历”等方式跨越上述边界。孙老师坦诚指出,跨界探索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知识体系的碎片化”、“学术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摇摆”、“研究深度与广度的难以平衡”、“研究路径难以预测”等隐性风险。基于此,她建议大家从脑力、心力和体力三个层面做好自我调节与修复,从而顺利跨越领域的边界。

程飞亚同学从四个维度描绘了研究生阶段的成长路径,讲述“如何解锁研究生新身份”。在身份解锁方面,他鼓励大家突破“被动接受”的学生思维,转向“主动探索”的研究者角色。在心态解锁方面,他认为研究的魅力在于从“不完美”中不断迭代,大家应允许自己从“蹒跚学步”开始,接纳自己的不足,在积累中稳步成长。在技能解锁方面,他表示“学无定法,学亦有法”,大家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研究方法、文字输出与表达、自我管理等核心能力。最后,他鼓励大家去发现身边的“隐藏宝藏”,多与导师、同门交流,积极利用图书馆、读书会、学术工作坊等资源。

王仕超同学结合个人经历,从环境适应和学术规划两方面展开分享“如何适应并规划研究生阶段的学术与生活”。他谈到了研究生阶段有可能面临的三大难题:难以融入新环境、学业挑战以及对未来感到迷茫。随后,他从多个维度给予了同学们发展建议,针对适应期间可能面临的负面情绪,他提出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或向他人倾诉的方式缓解,恢复心理能量后再直面引发痛苦的根源性问题,以接纳自己、矫正非理性信念等方式真正释放负面情绪。最后,他从课程修读、论文发表、导生合作以及毕业论文设计四个方面切入,为大家提供了多样化的学术规划思路。

在讨论互动环节,同学们就研究生身份的转变、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的选择等方面的困惑与主讲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四位主讲人热情回应了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期学术加工坊为多学科背景的新生提供了切实帮助,助力新同学们更好地融入研究生阶段的生活与学习,并引导大家合理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场同学纷纷表示收获满满。

(文字:华照祯、冉芷艺  图片:任恒钰)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