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至24日,由剑桥大学主办的2025年剑桥中国教育论坛(2025 Cambridge China Education Forum)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成功举办,会议主题为“对话未来:以文化、创新与跨学科探究推动教育变革”(Dialoguing with The Future: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Through Culture, Innov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本次会议共设有2个圆桌论坛,4个主要分论坛,7个青年学者论坛,1个平行论坛,2场海报展示以及多场预热论坛。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教授、青年学者发表洞见、交换观点。我院博士生李国彪、范昌鑫、李道政、胡艳婷和硕士生刘婷婷赴英参会。

在分论坛报告中,博士生李国彪作了题为“从培训到赋能:教师发展促进研究性教学的中国之道”(From Training to Enabling: How Faculty Development Cultivates Research-based Teach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的报告。该研究基于相关调查数据,采用计量方法全面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培训对教师研究性教学的影响。

博士生范昌鑫和李道政作了题为“关于美国制裁对中国高校与美国高校科学研究合作影响的研究——基于广义随机森林的单个影响估计”(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U.S. Sanctions o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with U.S. Universities — Individual Impact Estimation Based on Generalized Random Forest)。该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的论文合作数据,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了制裁对于中美高校合作的影响。

博士生胡艳婷作了题为“涌现: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以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建构为例”(Emerge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ls in the AI Era —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Knowledge Systems)的报告。该研究基于“涌现”理论,提出了AI时代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的分析框架,重新梳理了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学知识生产机制。

硕士生刘婷婷作了题为“批判理论视域下技术民族主义对中国STEM教育的影响与实践转向”(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nationalism on Chinese STEM education and the turn of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al theory )的报告。该研究基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教育哲学框架,梳理了技术民族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工具理性扩张,及契合中国STEM教育实践发展的哲学路径。
剑桥中国教育论坛(CCEF)成立于2018年,致力于搭建中国教育与全球对话的桥梁,分享教育领域的前沿研究与实践经验,促进跨文化对话与知识共享。此次论坛期间,我院学生积极参与学术报告与讨论,拓宽了研究视野,增进了学术交流。

(图/文:李国彪、胡艳婷、李道政、刘婷婷)